桂林無憂谷圖像


超越地域界線、心靈藩籬的大同世界願景


偏鄉小校猶如螢光
兀自在山村閃爍
教育是社區發展核心
學校為社區精神所在
當社區火炬開始點燃
逐一照亮
孩童開懷的笑臉
年輕人回鄉的腳步
以及老人滿足的神情
期盼
老有所終、壯有所用、幼有所長
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
是我們心中深切的願望


    2015年秋天,甘銘源和李綠枝建築師夫妻倆搬進了桂林社區,這個古坑山邊質樸的山村,在人口外流的洪流中還保有一些活力,有一些小農轉作有機,桂林國小的老師推動校園疏食,讓兩人非常安心選擇在這個山村落腳,進而把自宅開放出來成為社區居民共學的場地。加上去年種樹陪伴的經驗,開始思考可不可以推動社區種樹?台灣中部滿山遍野的檳榔林該怎麼辦?


    2016年,種種因緣吸引了幾位對於建立生態社區有熱忱的朋友相助,首先陪伴居民共學,希望形成共識、擁有共同願景,這些夥伴後來成立無憂谷計畫工作小組,從關照環境、再到關心農友、小孩、以及老人…。

感謝幾位對於建立生態社區有熱忱的朋友前來相助
定期舉辦社區居民共學活動
種樹推廣活動

    我們觀察到桂林國小校長辦學非常認真,曾獲得轉優評鑑的優等獎,但仍無法提高新生入學率,憂心學校新生入學人數不足無法開班,所以介紹幾位家長帶著孩子進來學校就讀,協助外地家長找房子,可以順利在此安頓。

端午敬老親子傳承活動

   自2016年3月起,我們已舉辦多場居民共學、種樹推廣、青年育成工作坊、社區敬老親子傳承等活動,獲得各界一致好評,也讓團隊及社區居民的共識得以更加凝聚。例如邀請社區長者傳承包粽子技藝,當天看到老人、年輕人、小孩齊聚一堂,就想小孩子在桂林可以到處玩,走到哪一家都不會走丟,老人不用孤零零在家守著電視,可以出來聽小孩彈琴、年輕人唱歌,真是幸福!

   如果沒有這些價值支持,農村的教育、產業、社福都是弱勢又邊陲,用經濟效益來看,新生班級學生數不足不予開班,小校整併似乎是財政節流的好方法,然而廢掉一所學校,除了衝擊學生的受教權,也會加速人口的流失,重複農村頹敗的惡性循環。

    可不可能扭轉台灣農村衰敗的宿命?可不可能扭轉偏鄉小校裁併的思維模式?用整個社區的力量去支持學校教育,學校是社區的公共空間,也是社區精神所在,可說是真正的生命共同體,很多偏鄉的校園昔時是由地方仕紳捐地建校,桂林國小也不例外,目前已知有社區居民在校園廚房搭伙,享用健康蔬食,還有熱心的社區居民將來想要為獨居老人辦食堂,也計畫和學校合作,讓校園資源得以共享。





青年育成工作坊

    社區的教育、產業、社福、文化傳承是緊密相連、休戚與共的,留下一所學校,也留下了社區文化,甚至吸引年輕人回來振興產業,讓老人健康快樂在此終老。希望有一天,我們能夠建立老有所終、壯有所用、幼有所長、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區,將是超越地域界線、超越心靈藩籬的大同世界開始。

 

   這個無憂谷計畫涵蓋實驗教育、青年育成、自然農法、樂齡康養、環境永續五個子計畫,將由利仁基金會與無憂谷工作坊團隊一起合作,期盼透過這五個面向的探討、執行,共同建構桂林成為大同世界的種子社區。